首先给出结论:
1)太阳光对于光合作用来说光质并不好。
2)大部分温室的光量并不够且不稳定。
3)阳光充足地区的温室,光合作用效率并不高。
4)温室种植没有人工补光,不可能达到连续且稳定的产量与品质的保证。
1、太阳光的光质
下图是标准太阳光AM1.5G波长全域的光谱图:
对于植物的光照研究,波长范围是350-850nm。
下图是AM1.5G在这个波段的光谱图:
这个波段的辐射含量:
紫外线(350-399nm):9.34 %
蓝光(400-499nm):21.21 %
绿光(500-599nm):23.22 %
红光(600-700nm):21.62 %
远红(701-850nm):24.61 %
红蓝比R:B=1.02
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波长范围是400-700nm,也称为PAR。
下图是AM1.5G在PAR这个波段的光谱图:
这个波段的辐射含量:
蓝光(400-499nm):32.33 %
绿光(500-599nm):35.40 %
红光(600-700nm):32.27 %
R:B=1.02
下图是PAR波段的光量子分布图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太阳光的光质与我们种植试验数据对比,人工光照下植物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效率等远高于太阳光。
尽管太阳光的光质不好,但符合光谱技术三原则的第二条:光量优先于光质。
那么,实际地面上的太阳光光质如何?
从北纬23°(蓝)、北纬39°(红)、北纬44°(灰)不同地区的太阳光光质是不同的。
上图是归一化的光谱图,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蓝光成分越高,但这个图还不能说明红蓝比,表达的是趋势,我们关注的是温室内的太阳光数据,下面我们展开讨论。
无论什么类型的温室,温室内的太阳光都被衰减,主要是结构件、棚膜或玻璃等的影响,而且,太阳光的光谱也发生变化。
下图是温室内(红)、温室外(蓝)的光谱变化,采用绝对光谱数据绘图。
对上图进行计算,得出棚内太阳光的光量衰减大于35%。
即便是文洛式温室,温室内太阳光光量衰减也会大于28%。
温室透光材料对光质的衰减主要是紫外线和蓝光。
从温室内外的相对光谱计算来看,太阳光的紫外线与蓝光被部分吸收,所以温室内红蓝比会提升。
下图是光量子分布图,光质变化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不同季节温室内光质也会发生变化,如下图:
温室内影响太阳光的光质变化因素很多,其中最不可控是太阳光本身受到季节、天气、透光材料的积灰等,结论是单纯太阳光下的种植,光质在不断的变化,种植工艺也要不断的调整,植物成品的品质与产量受影响很大。
温室内太阳光的光量如何计算?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DLI。
DLI:太阳光日累积量,表示太阳光在每平方米每天的摩尔量,用于作物光积累的量度。
单位:mol/d/m2
DLI与地理位置相关,DLI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的速度。植物生长对DLI的响应因物种和品种而异。
温室外的DLI与温室内的DLI不同,通常两者相差4-8mol/d/m2
温室内的DLI需要长期测量获得,这是保证温室种植的一个重要光参数。
温室DLI计算:
DLI=Σ 0.0036*PPFDi*hi (i=12...n)
其中:hi-不同的时间段,单位:小时
不同的植物对DLI的需求量不同。
不同种植地区的DLI也相差很大。
DLI指标计算本身并不关联太阳光的光质,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温室内的照度再用XD因子换算出PPFD后,太阳光的光质对DLI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体现。
XD因子:在 400-700nm 波长范围内,当光谱形态确定后,光源可以通过测量被照面的照度值(LX)换 算出 PPFD,这个换算常数就是 XD 因子。
换算方法:PPFD=照度值(LX)/XD 因子
其中,照度单位LX:lm/m2 ,PPFD单位:umol/s/m2
注:XD 因子与光源的光谱形态相关,相同光质的不同光谱形态的 XD 因子不同,XD 因子由好亮固体光源研究所提供。
下面提供一下XD因子供参考:
北纬23°,XD 因子:57
北纬39°,XD 因子:55.4
北纬44°,XD 因子:55
注:精确的XD因子需要专业计算提供。
例如:广东某季节的温室内每天的太阳光照度平均值为13000,那么PPFD=13000/55=228 umol/s/m2
如果该温室太阳光有效光照时间为7小时,该温室内的DLI=0.0036*228*7=5.74 mol/d/m2
对于温室内的DLI低于6,都属于低光照水平。
本文主要介绍温室内太阳光的光质与光量,关于温室补光计算方法,后续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应用领域:
植物照明 | 动物照明 | 健康照明 | 医疗美容
UV紫光 | 户外照明 | 影视照明 | 舞台灯光
产品系列:
2835 | 3030 | 5050 | 7070 | 3535
大功率COB | P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