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为什么需要补光
来源: | 作者:许东 | 发布时间: 2024-05-09 | 1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多数人认为,人工补光只是在日照不足的温室里进行,有些地区日照丰富,并不需要补光,就这个问题,我给出一些分析数据供大家参考。

首先给出结论:

1)太阳光对于光合作用来说光质并不好。

2)大部分温室的光量并不够且不稳定。

3)阳光充足地区的温室,光合作用效率并不高。

4)温室种植没有人工补光,不可能达到连续且稳定的产量与品质的保证。

1、太阳光的光质

下图是标准太阳光AM1.5G波长全域的光谱图:


上图在一些波长处会出现吸收线或吸收带,这是因为太阳光穿过太阳大气层时,被大气层中的一些元素或分子吸收或散射,导致在这些波长处光强度减弱,形成凹陷。
从上图可以看出,标准太阳光的光谱波长范围是280-4000nm。
标准太阳光谱是太阳光照与太阳能研究和应用中常用的光谱标准之一。
(注:AM1.5G是一种标准的太阳光光谱,代表了太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垂直方向传播时的光谱特性。AM代表大气质量,1.5表示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路径长度为1.5个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是天顶角为48.2度的无量纲数值,G代表全球。)

对于植物的光照研究,波长范围是350-850nm。

下图是AM1.5G在这个波段的光谱图:


这个波段的辐射含量:

紫外线(350-399nm):9.34 %

蓝光(400-499nm):21.21 %

绿光(500-599nm):23.22 %

红光(600-700nm):21.62 %

远红(701-850nm):24.61 %

红蓝比R:B=1.02

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波长范围是400-700nm,也称为PAR。

下图是AM1.5G在PAR这个波段的光谱图:


这个波段的辐射含量:

蓝光(400-499nm):32.33 %

绿光(500-599nm):35.40 %

红光(600-700nm):32.27 %

R:B=1.02

下图是PAR波段的光量子分布图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太阳光的光质与我们种植试验数据对比,人工光照下植物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效率等远高于太阳光。

尽管太阳光的光质不好,但符合光谱技术三原则的第二条:光量优先于光质。

那么,实际地面上的太阳光光质如何?

从北纬23°(蓝)、北纬39°(红)、北纬44°(灰)不同地区的太阳光光质是不同的。


上图是归一化的光谱图,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蓝光成分越高,但这个图还不能说明红蓝比,表达的是趋势,我们关注的是温室内的太阳光数据,下面我们展开讨论。

2、温室的太阳光光质

无论什么类型的温室,温室内的太阳光都被衰减,主要是结构件、棚膜或玻璃等的影响,而且,太阳光的光谱也发生变化。

下图是温室内(红)、温室外(蓝)的光谱变化,采用绝对光谱数据绘图。


对上图进行计算,得出棚内太阳光的光量衰减大于35%。

即便是文洛式温室,温室内太阳光光量衰减也会大于28%。

温室透光材料对光质的衰减主要是紫外线和蓝光。


从温室内外的相对光谱计算来看,太阳光的紫外线与蓝光被部分吸收,所以温室红蓝比提升

下图是光量子分布图,光质变化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不同季节温室内光质会发生变化


温室内影响太阳光的光质变化因素很多,其中最不可控是太阳光本身受到季节、天气、透光材料的积灰等,结论是单纯太阳光下的种植,光质在不断的变化,种植工艺也要不断的调整,植物成品的品质与产量受影响很大。

3、温室的太阳光光量

温室内太阳光的光量如何计算?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DLI

DLI:太阳光日累积量,表示太阳光在每平方米每天的摩尔量,用于作物光积累的量度。

单位:mol/d/m2

DLI与地理位置相关,DLI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的速度。植物生长对DLI的响应因物种和品种而异。

温室外的DLI与温室内的DLI不同,通常两者相差4-8mol/d/m2

温室内的DLI需要长期测量获得,这是保证温室种植的一个重要光参数。

温室DLI计算:

DLI=Σ 0.0036*PPFDi*hi (i=12...n)

其中:hi-不同的时间段,单位:小时

不同的植物对DLI的需求量不同。

不同种植地区的DLI也相差很大。

DLI指标计算本身并不关联太阳光的光质,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温室内的照度再用XD因子换算出PPFD后,太阳光的光质对DLI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体现。

XD因子:在 400-700nm 波长范围内,当光谱形态确定后,光源可以通过测量被照面的照度值(LX)换 算出 PPFD,这个换算常数就是 XD 因子。

换算方法:PPFD=照度值(LX)/XD 因子

其中,照度单位LX:lm/m2 ,PPFD单位:umol/s/m2

注:XD 因子与光源的光谱形态相关,相同光质的不同光谱形态的 XD 因子不同,XD 因子由好亮固体光源研究所提供

下面提供一下XD因子供参考:

北纬23°,XD 因子:57

北纬39°,XD 因子:55.4

北纬44°,XD 因子:55

注:精确的XD因子需要专业计算提供。

例如:广东某季节的温室内每天的太阳光照度平均值为13000,那么PPFD=13000/55=228 umol/s/m2

如果该温室太阳光有效光照时间为7小时,该温室内的DLI=0.0036*228*7=5.7mol/d/m2

对于温室内的DLI低于6,都属于低光照水平

4光照条件越好地区是否需要人工补光
XD因子可以看出纬度越高蓝光成分越多,XD因子越小,同一照度水平计算的PPFD值越大,也导致光谱的红蓝比越低光质变差。
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观察太阳光光质影响海拔越高,PPFD越大,但植物生长越矮小
如果可种植区域的DLI达到45 mol/d/m2,太阳光的PPFD峰值会大于2000 umol/s/m2,光量对植物产生光胁迫,植物关闭叶片气孔,停止光合作用,总体来说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反而降低,植物每天的能量补充并不充足,同时,高蓝光含量本身对植物生理有胁迫作用,高蓝光也影响果蔬类口感变酸或苦涩。
高品质农产品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的首要标志,太阳光光照水平高的地区,温室种植更加需要人工光照调整光质,否则,无法实现投入产出比。
结束语
生物光学通过光量子计算理论,完整的推导出温室补光的算法模型,使得温室补光成为可控的种植补光技术。
温室如果没有人工光照技术的应用,就谈不上是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更谈不上智能化温室的技术应用。
我认为:人工光照技术是现代化温室种植的起点。

本文主要介绍温室内太阳光的光质与光量,关于温室补光计算方法,后续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2024年5月4号